修修補補過日子(上)
開春後,鄰居中已有人在自家門前搞庭院售舊。看到他們將不穿的舊衣和用具拿出,三錢不值兩錢地賣掉,我就想起中國人在上世紀五、六○年代過的艱苦日子。美國人在庭院賣的舊衣服好歹還是沒破損的,而那時我們的衣破了還要補補再穿。
過去如果家裡孩子多,一件衣服常常是幾個孩子接連穿,所謂「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有時,老大的衣服還未給到弟妹,就已經破了,那就得補,一件衣服補了再補也是常有的事。後來我們兄弟姊妹趕上了「上山下鄉」,母親為我們每個要離家的子女,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準備了一個針線包,因為在外獨立生活,總免不了要自己動手縫補衣物的,不會就得學。我至今還保留母親親手為我製作的針線包。
不僅補衣服,鞋子懷了也能修補,而且無論什麼鞋都補。布鞋就不用說了,自己用針線就可以對付;雨天穿的膠鞋裂了小口子,也可拿一小塊舊膠皮用特殊的膠水黏補;皮鞋一般要請專業的手藝人來補。
記得在上海我家住的那條路上,就有一個每天都出來擺攤的修鞋匠。他是一個殘疾人,畸形駝背,身高不足一米五,但手很巧,皮鞋脫掌、開線,甚至面子上破損,他都能給你拾掇好了;如果在皮鞋面上補一塊,也會盡量整得美觀一點。
家裡用具可修補的就更多了,廚房裡就有幾樣。過去人們常使用鋁鍋,如果鍋底燒穿了,就讓修理人員給換一個底盤,因為新底盤和舊鍋身之間有接縫,所以看上去像是個「雙層鍋」,那時幾乎家家都有這種模樣特別的鍋子。燒開水的壺同樣也可以如此換底盤。當然這都要由裝備了特殊工具的專業工匠來做,我們老家人管他們叫「鉛皮匠」。
吃飯用的瓷碗瓷盆摔成兩半,或掉下一片來,也可修復成原樣。那時經常有走街穿巷補碗碟的手藝人,坐在小馬夾上,用一把拉弓鑽,在破碗和碎片上都鑽幾個小眼,然後打上鋦釘,就能將碎片和碗牢牢地合一起,接縫處再抹上一種黏黏的白灰就成了。補碗人使用的拉弓鑽是一種很原始的手工工具,但所用的鑽頭十分堅硬,據說是金剛石,於是就有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的說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