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日落公園 華裔青年找回自我

由紐約文化沙龍與「端傳媒」聯合主辦的座談活動「解鎖『美國夢』後 TA們在紐約找到了90年代中國小鎮(與另一種自由)」,近日在曼哈頓開講,主講人林東尼和曹夢雯分享了他們從中國來到紐約、在主流英文世界闖蕩出一片天地後,移居布碌崙(布魯克林)日落公園(Sunset Park)華人區、並在此尋找自我的經驗。
林東尼來自香港,八年前到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此後在紐約的英文主流媒體與影視製作行業打拚,曾在曼哈頓中城、華埠以及布碌崙市中心居住。來自杭州的曹夢雯2015年搬到布碌崙先鋒社區布許維克(Bushwick),半路出家進入視覺藝術領域並獲國際獎項。
在談到移居日落公園的緣起時,林東尼提到,有一次無意間看自己數量巨大的中餐外賣帳單,忽然想到,自己居住的布碌崙市中心與外賣發貨的日落公園並不遠,卻很難找到一家合口的餐廳,不如直接搬去那裡住。而當他真正搬到了日落公園後,發現離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家手打豆腐店,店內還出售各種風味地道的豆製品,他才猛然意識到,「這就是我的文化主體性啊!」此後,有著一顆「中國胃」的曹夢雯在林東尼的強力推薦下,也在日落公園找到了一種奇特的歸屬感。

對於一直生活在華人區的人來說,日落公園的生活也許乏善可陳、甚至有時令人厭煩。然而對於從母語環境中出走、進入英文世界打拚的人來說,「回歸」這個曾經熟悉、但又不可避免地帶有「他者」視角的雙語者來說,在日落公園的生活,可以說是一種重新尋找自我的驚喜過程。林東尼表示,在日落公園的生活,讓他找回了久違的鬆弛感,曹夢雯說,在這裡,「我可以回歸我的身體了。」
兩人在日落公園生活時,都積累了大量圖像素材。他們把一些華人社區中的日常景象組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個饒有趣味的影像集,看似荒誕,又能抓住幾乎所有有過在中國生活經驗之人的一些獨有的共同記憶。這種共同記憶能夠喚起一種自我主體意識,日落公園便是這種主體性的最佳載體。
林東尼說,移民是一個必須把自己「工具人化」的過程,比如,為了保住手裡的H1B工作簽證,幾乎所有新移民都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能為雇主帶來最大利益的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而自我主體性的堅持,則是對抗這種「工具人化」的最佳方式。曹夢雯表示,每一個在美國打拚的人,都應該體會過被邊緣化的感覺,而他們之所以沒有丟失自我,就是因為沒有失去這個主體性。對曹夢雯來說,日落公園的日常,展示了一種與主流語境中的「紐約客」不同的可能性,在這裡,有種「回家」的感覺。
FB留言